《畢正明的證明》:殘缺英雄的自我正名
電影《畢正明的證明》通過一個理想主義者如何修復(fù)與重建自我價值的故事,引發(fā)觀眾深層共鳴。圖為張?zhí)鞇埏椦莸拇蟀滋?/p>
、
王安宇飾演的畢正明。
作為一部口碑黑馬,電影《畢正明的證明》其實有著明顯不足。比如畢正明主角光環(huán)過重,大白桃的人物線虎頭蛇尾以及一些情節(jié)為煽情而煽情等。
然而,影片上映之后仍然引發(fā)觀眾共鳴,在網(wǎng)絡(luò)評分上位居前列。
故事發(fā)生在上世紀90年代,那時沒有天眼系統(tǒng)和大數(shù)據(jù),混亂的綠皮火車成為扒手們的“獵場”,高超的扒竊手法、窒息的正邪對峙、賊幫內(nèi)部的爾虞我詐,劇情在緊湊的節(jié)奏里鋪滿細節(jié)。新警畢正明從小立志當警察,但在報到當天就因抓賊致殘,這種“未出師先折戟”的設(shè)定,打破了傳統(tǒng)警匪片中主角“高大全”的刻板印象,“殘缺英雄”的敘事策略將“證明”的主題推向極致。那么影片想為我們證明什么?畢正明又想如何自我正名?觀眾的共情點又有哪些?
“一日警察”與自我正名
片名《畢正明的證明》有兩層含義:第一是證明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從見證初心的警察證,到被人同情的殘疾證,這對畢正明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來說,是整個人生的顛覆和崩塌,但他偏要證明,就算瘸腿之軀,照樣能當好警察。第二是“正道之始,必先正名”,每個人都要光明正大地活著。正如孔子對子路所言“必也正名乎”,強調(diào)“名不正則言不順”,雖然“榮門”一直標榜自己“盜亦有道,不偷老弱”,但也只有大白桃還在固執(zhí)地堅守這條所謂的“道”,且這是“賊道”而非“正道”,賊終究是賊,他們幾乎所有人都只用花名不用真名,只有畢正明在最后叫了花手的名字:“你叫林樂華”,以此喚醒其內(nèi)心的良知。
影片開篇通過高效敘事,迅速完成建置,然后直入主題,帶領(lǐng)觀眾見證畢正明如何以孤勇的姿態(tài)完成自我正名。這是一個極具成長弧光的角色,他的動人之處,不是有多勇敢,而是明明怕得發(fā)抖,卻還在勇往直前。為了潛入賊窩,他必須學習偷竊甚至參與盜竊,為揭開“榮門”三橫五縱的層級結(jié)構(gòu),他要暫時壓抑正義感,眼看著同伙的手伸進老太太的布包,但他牢記警察的底線,在心理上的煎熬和掙扎中迅速成長,從追求外在認可到理解警徽的真正意義。沒有超能力的英雄,才最讓人熱淚盈眶,所謂的正義不是嘴上說說那么簡單,有時需要走近黑暗才能照亮黑暗。
《畢正明的證明》看似一部硬核的犯罪類型片,但其內(nèi)核卻是通過一個理想主義者如何修復(fù)與重建自我價值的故事,引發(fā)觀眾深層共鳴。當你以為考上大學找到工作就算人生圓滿,豈不知,步入社會才是人生真正的開始,你要用畢生經(jīng)歷去解答無數(shù)道沒有標準答案的“證明題”。
正邪較量與人性灰度
影片人物并非符號化的正邪對立,而是被時代、命運與選擇塑造的鮮活個體。影片巧妙地將警與匪塑造成了鏡像關(guān)系,前者為正義,后者為生存,一個在黑暗中尋找光明,一個在光明中沉淪黑暗。
張?zhí)鞇埏椦莸拇蟀滋?,想通過“不偷老弱”證明自己的良知,但她更像一個被命運裹挾的江湖移民,其悲劇不在于作惡,而在于她從來都沒有選擇善良的機會,哪怕做一個服裝店的模特,至死都無法實現(xiàn),這個角色壞得很真實,卻也讓人恨不起來,在她身上藏著太多普通人的身不由己。但是,大白桃最后的戴罪立功,彰顯了人性救贖的永恒價值。即便在最后一刻也來得及,她已為自己正名。
大白桃與畢正明關(guān)系微妙復(fù)雜,情感卻非常純粹,即使有立場相悖的試探與拉扯,也能在灰色地帶、各種底線中產(chǎn)生共情。大白桃看穿了畢正明的身份,卻沒戳破,她看著畢正明把偷來的錢偷偷塞回去,只是笑了笑,沒告訴任何人,她教畢正明如何在人群中“隱身”,說“越像好人越安全”。他倆想靠近,卻無法真正走到一起,沒有狗血的愛恨,只有成年人的試探和默契。這也是這部電影特別有溫度的地方。畢正明在火車上第一次抓到扒手時,大白桃在他身后耳語了三個字:“大英雄”。畢正明的成長經(jīng)歷和孫悟空非常相似,初出茅廬鋒芒畢露,身體殘疾是壓在身上的五指山,幫助他磨練心性,大白桃所說的“我喜歡大英雄”,其實和紫霞仙子那句“我的意中人是一位蓋世英雄”如出一轍。而猴子最喜歡桃不言而喻,《詩經(jīng)》和《禮記》有記載,桃、李、梅、杏、棗并列五大神仙祭祀果品,大白桃的宿命,也許很早就埋下了悲劇的伏筆。
王彥霖飾演的花手,想?yún)⒓印坝⑿蹠?,想當賊頭,想證明自己的江湖地位,但四爺只把他當做干臟活兒累活兒的工具,甚至沒有給他活路,于是索性先下手為強,大殺四方。他與畢正明是兒時喝過同一瓶汽水擦肩而過的神交,也是成年后警匪對立、命運纏繞的宿敵。兩人的殊途走向,也是在他們第一次相遇時就已注定。畢正明在看到警察抓獲扒手向他敬禮的那一刻,就許下了成為警察的志愿,而花手在看到假警察“四爺”夸他骨骼驚奇的那一刻,就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。
影片開頭和結(jié)尾,花手都是為了躲避警察而藏在火車座椅底下,而結(jié)尾畢正明則是為了抓捕花手,爬到了火車的行李架上,一高一低,一明一暗,所處的位置也對應(yīng)了兩個人的身份和命運走向。盜賊見不得光,而警察即便身處煙霧重重,也光明磊落?;疖嚿祥_始,火車上結(jié)束,整個故事是一個完美的閉環(huán),仿佛一切早已注定。正如算命先生“父在母先亡”的兩頭堵,每個人的命數(shù)都是由自己一個個當下的選擇串聯(lián)起來的。所以,上帝明明給了林樂華一雙彈琴的手,他卻在無數(shù)次錯誤的選擇下,成為了扒竊的花手。倘若當初兩人互換處境,是否會有不同的命運?令人唏噓。
江湖奇觀與天下無賊
《畢正明的證明》將扒手集團打造成了一個江湖門派,有組織、有規(guī)矩,等級森嚴,黑話密語,老賊油滑,新賊魯莽,三橫五縱各占一頭,在擁擠的車廂里輾轉(zhuǎn)騰挪,聲東擊西,小刀拉包,偷梁換柱,探、開、摳、夾,行云流水,一招一式都有“學問”。升格鏡頭和特寫捕捉放大每一個細微節(jié)點,再加上酷炫的運鏡和凌厲的剪輯,節(jié)奏流暢,拍出了武林高手過招的爽感。當然,這些招數(shù)絕技并非憑空捏造,既有現(xiàn)實依據(jù),又有藝術(shù)夸張,融合了傳統(tǒng)的扒手技巧、現(xiàn)代心理學暗示,形成了一套獨特的“盜術(shù)美學”。這些高能動作不僅服務(wù)于劇情,更成為了影片的標志性符號,刺激驚險之余又有審美滿足。
各路高手齊聚“英雄會”終極比拼成為影片的高潮,殊不知他們早已落入警方的天羅地網(wǎng)。畢正明既要偽裝成參賽者,又要暗中給警方傳遞信息,還要同時應(yīng)對“花手”的暴力威脅、“四爺”的心理試探和大白桃的情感拉扯,多方角力,懸念迭起,每一次出手都牽動人心,營造出令人窒息的緊張感。正是這些高能的鋪墊,才有了警察最后懲奸除惡的高燃情節(jié)。
起初,畢正明要證明的是自己瘸了腿依然可以抓賊。此刻,他要為每個守護歲月靜好的反扒民警對正義堅守作證明。畢正明雖然沒有靠別人的掌聲找到價值,但是在直面犯罪后意識到了身為警察的使命。生活中,我們總是想“證明自己”,其實,個人的證明不是來自外界的認可,而是與自己的和解。英雄不一定會超能力,可能只是一個拄著拐杖的“一日警察”,正義不一定來得轟轟烈烈,可能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。
時光荏苒,當高鐵取代綠皮火車,人臉識別取代街頭盯梢,似乎早已步入了“天下無賊”的時代,其實,那些曾經(jīng)在火車上的反扒警察,都轉(zhuǎn)戰(zhàn)到了網(wǎng)絡(luò)戰(zhàn)場成為反詐警察,從守護我們錢包里的現(xiàn)金,到守護手機里的余額,他們一直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守護。我們習以為常的歲月靜好,從來不是理所當然,那是一代又一代的“畢正明”,為了信念前赴后繼,用熱血和堅守寫下的證明。(王東)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